近日,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借贷宝、人人信等平台的高利贷乱象,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。这些平台通过虚假账号规避监管,诱导急需资金的“特殊借款人”进行虚假借款,实际到账金额远低于欠条金额。例如,洪先生借款5000元,实际到账仅3500元,却被要求7天内还本息合计7000多元,展期后债务滚至7000多元以上。
这种高利贷行为不仅违反了我国法律对年化利率36%以上的限制,还涉嫌暴力催收和逾期费过高。例如,借贷宝平台在放贷过程中收取高额出证费和逾期费,成为高利贷的共同行为人。这种现象并非个例,而是近年来高利贷市场的一种普遍现象。高利贷通常针对急需现金的人群,尤其是那些经济条件较差或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的“特殊借款人”。
高利贷的危害性在于其高额利息和复杂的还款机制。许多借款人因无法按时还款而陷入“以贷养贷”的恶性循环,甚至被迫接受新的高利贷以偿还旧债。这种模式不仅加重了借款人的经济负担,还可能导致其陷入更深的债务陷阱。例如,一些平台会故意设下圈套,让借款人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。
法律专家指出,我国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明确规定,年化利率超过36%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。然而,高利贷市场的乱象依然存在,部分平台通过虚假宣传和隐性收费规避监管。例如,借贷宝平台在放贷过程中收取高额出证费和逾期费,成为高利贷的共同行为人。
高利贷的受害者多为弱势群体,尤其是低收入人群和缺乏金融知识的消费者。这些人群往往在经济压力下被迫接受高利率贷款,最终陷入债务困境。例如,一些借款人因急需资金而选择高利贷,却未能意识到其潜在的风险。
针对高利贷问题,政府和社会各界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例如,315晚会曝光后,相关部门加大了对高利贷市场的监管力度,要求平台严格审核借款人身份,并禁止收取高额逾期费。此外,法律专家建议,消费者应提高金融素养,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。例如,可以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贷款,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避免被隐性收费所欺骗。
然而,高利贷问题的解决仍需长期努力。一方面,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加强对高利贷市场的监管;另一方面,也需要提高公众的金融素养,增强其风险意识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遏制高利贷乱象,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